绵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感动医院十大故事
无私的关爱
【故事概述】
12月6日上午,一名出生刚刚7天的婴儿被遗弃在大西街花店旁,毯子旁边的奶瓶还是温的。医院急诊科接警后迅速将弃婴接回,经过小儿内科、小儿外科会诊,婴儿体重不足5斤且患有先天性左侧隔疝、肺炎和高胆红素血症。病情十分严重,威胁最大的是左侧(胸部)隔疝,已经严重压迫肺部,一声平常的啼哭都可能危及生命。若不紧急手术,患儿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医院启动紧急救治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在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小婴儿逐渐康复。医务人员的大爱感化了孩子的家属,最后孩子的奶奶送来感谢信,并抱着康复的小孙子欢天喜地离开医院。
【颁奖词】
这个可怜的婴儿,刚刚睁开眼睛开始看世界,就看到亲人无情的遗弃,看到病魔凶恶的侵袭;这个幸运的婴儿,他还看到了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看到了中心医院人的医者父母心。无私大爱,护航生命,让7天大的婴儿生死两重天!
代表人物:余静 刘钧
代表团队:小儿内科 小儿外科
百日大营救
【故事概述】
3月13日,一位38岁的母亲遭遇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DIC……生命危在旦夕。术毕转入ICU后,贾超会同妇产科、血管外科、感染科、肾病内科、血液科等多专业会诊。有效止血才能维持生命!贾超选派经验丰富、反应迅速的专科责任护士床旁24小时监护,并亲自调整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案。病人情况危急时,仅微量注射泵和输液泵就用了近10道,病危通知一天就发了三次。
此时,患者的老公给予了医院和科室最充分的信任和配合,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疑惑。病房外,他紧紧握着贾超的手说:“我相信中心医院、我相信你们!”
凝血功能得到控制后,新的挑战容不得贾超有半点懈怠。患者因严重感染、失血等导致心、肝、肾、脑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贾超立即邀请妇产科、感染科、临床药学、肾病科等相关专业拟定抗感染方案。患者在ICU医务人员日日夜夜精心救治下,各脏器功能慢慢的恢复,而贾超的黑眼圈却越来越深。
4月7日,患者顺利转回妇产科病房继续治疗。5月18日,患者顺利出院。患者住院92天时间里,贾超和他的团队在医院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颁奖词】
在接近百日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命无数次的遭遇风险,几近消失,因为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社会的坚持和支持而一次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是一个饱含社会之爱的感动故事;这是我院多学科跨团队合作的一个经典案例;这是医患彼此高度信任、相互密切协助、共同战胜疾病的最佳证明!
代表人物:贾超
代表团队:ICU
最美夕阳红
【故事概述】
2015年秋,在医院开展的“金秋助学”捐款活动中,离退休党支部的王守珂、吴大申夫妇向组织递交了2000元的捐款。近年来,夫妇二人在地震期间的特殊党费、困难患者及职工捐款、学龄儿童捐款捐物等活动中已经累计捐款达到2万余元。
王守珂、吴大申自1995年退休后,便始终心系社会,情系百姓,积极投身社会活动,用火一般的热情和爱心为谱写了别样的“夕阳红”。20多年里,他们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把报刊杂志上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文章剪贴或抄录下来,在小区里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他们常说,“我们都是党员,在退休职工中说话办事就要代表党的形象!”为了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吴大申还于2015年10月向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颁奖词】
他们并非富有,只是他们心中装着社会,装着人民;他们的确富有,因为他们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执着和操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就像一柄烈烈燃烧的火炬,让周围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代表人物:王守珂、吴大申夫妇
代表团队:离退休党支部
千里传真情
【故事概述】
一封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免疫科一病区的感谢信,投递到了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的68岁退休教授刘襄城在信中讲了一个故事:他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每隔2-3天都要抽一次血。他的血管特别差,而协和医院抽血的多为实习医生,每次抽血都要反复多次穿刺,刘教授对针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这时一位身穿护士服的姑娘主动走过来,仔细查看血管情况后,对刘教授说:“刘伯伯,以后您的血我来抽!”从那天开始,这位护士每次抽血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医院,每次都是一针见血。刘教授在信中赞扬道:感谢贵院能培养出这样技术好、医德高的好护士,深深感受到了川妹子的热情和能干,对绵阳也充满了好感和敬意。
而刘教授口中的这位川妹子,就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的我院风湿免疫科护士刘丹。
【颁奖词】
医院越来越重视员工培训,在外出进修学习人员中,像刘丹这样通过自身努力为医院争得荣誉的医务人员不在少数。他们像游子,奔向远方却永远有一份牵挂留在医院;他们像火种,走到哪里就把中心医院人的口碑留在那里。医院声誉正是靠这些点点滴滴涓流成河,医院文化也在我们共同的一言一行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代表人物:刘丹
代表团队:在外进修学习人员
指路的明灯
【故事概述】
6月12日,年过七旬的刘玲蓉医生带着医生为一个12岁烧伤面积达50%的小男孩换药。病房内空气中弥漫着的皮肉烧焦、恶臭难闻的气味令许多上前围观的人掩住口鼻夺门而出。“宝贝,疼吗?不哭啊,要坚强!”刘玲蓉熟练的换完药后,又忙着去为这位从小被母亲抛弃,因为抢救家中失火而被烧伤的小男孩呼吁捐款。
刘玲蓉的办公室里有着两块出自同一病员赠送的牌匾。家住绵阳涪城区的秦大爷,因年轻时候在战场上受的脚伤后来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刘玲蓉带领团队根据老人的病情发展制定了详尽的医疗计划:清创换药,红光照射创面,做手术,VSD引流……最终,秦大爷的顽疾被根除。
1966年大学毕业,刘玲蓉踏上了她热爱的医疗工作岗位,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50年如一日,用她的质朴、正直、无私奉献,向我们诠释了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医疗事业奉献的精神。绵阳化工厂爆炸群体伤事件、三台电影院爆炸事件、三台中台化工厂爆炸抢救、城郊乡小学火药爆炸群体抢救……历次的大型爆炸事故的医疗救援中,都看到刘玲蓉的身影。她不顾年迈,带队确定治疗方案,24小时床旁守护,抢救、手术、换药。巨大的工作量,没有压倒她娇小的身躯,反而她的身影在年轻医护人员心中更显高大!
【颁奖词】
春去秋来,寒至暑往。从医50余载,付出多少青春岁月,如今已成两鬓斑白的老者。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她执着的信念和不舍的追求!她用瘦小的身影,勾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用灵巧的双手和无限爱心,为病患打开战胜疾病之门,为年轻医护人员点亮指路的明灯!
代表人物:刘玲蓉
代表团队:整形烧伤外科
我用歌声陪伴你
【故事概述】
10月的一天,护工刘义山一边唱着歌,一边推着刚做完检查的患者彭大爷往病房走。听着刘义山的歌,彭大爷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不久前,来自中江县的70多岁的彭大爷疑似癌症住进了我院,病情危重、家境不好、家属闪烁其词,这一切都像一块巨石压得彭大爷喘不过气,几度都想要放弃检查和治疗。平时就爱唱两嗓子刘义山得知后,每次推送彭大爷总要不时哼唱几句,或者摆摆龙门阵,讲点笑话逗他开心。看到病人不反感,刘义山每天下班后更是不请自来,到彭先生床边哼唱他最熟悉最喜欢的歌曲。渐渐地,彭大爷的心放宽了,脸上有时也能见到笑容了。彭大爷逗趣地说刘义山说:“听你的歌啊,我觉的病都好了一半了!”有时还拉着刘义山叫他给他多唱两首。
最终检查结果出来了,彭先生并不是癌症,这让彭先生一家欣喜若狂。彭先生感激地说,是刘义山的歌声让他熬过了他最阴暗的时刻,他每天都在盼望刘义山歌声中度过。临出院前,彭大爷还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按电梯按钮时要脱下手套来按,这样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可能;过减速带时就要把车子抬起来一点,这样可以减少震动……”刘义山谈到自己的工作技巧时如数家珍。这正如他所说的,他很喜欢这份工作。
【颁奖词】
在给别人快乐的同时,我也很快乐。这是刘义山的工作感悟。这种快乐,是对自己工作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对自己默默付出的最好褒奖。这种快乐,则会传递和感染自己周边的所有人。
代表人物:刘义山
代表团队:玉洁公司
爱心在左
【故事概述】
2015年秋,在江油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个抱着玩具高兴得手舞足蹈的小女孩大声喊着:“奶奶,我爸爸又来看我了!”这个被称作“爸爸”的人,正是肿瘤科主任杜晓波,这对不是父女胜似父女的故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三年前,小女孩患有脑胶质瘤,又刚刚经历家庭变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为凑钱给她治病,连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也卖了。病房里,年迈的一对老人只能暗自落泪,懂事的小女孩拉着爷爷奶奶的手反倒安慰着说,“没事,我们回家吧,我不治了。”这一幕恰好被走进病房的杜小波主任看到。“一定要想办法”,杜主任暗暗的对自己说。于是,他积极带头和同事们一起为小女孩捐款,不怕艰难,四处奔跑,积极为她申请基金会救助。功夫不负有心人,治疗费用终于筹够了,杜主任又多次组织病情讨论,制定诊疗方案。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病房和小女孩聊天,鼓励她。小女孩终于康复出院。出院的那一天,小女孩依依不舍的回头望了又望。自此以后,逢年过节,杜晓波都会带着医护人员,备上礼物来到江油,回访小女孩的康复情况,关心她的生活学习。这一做就是三年。
2015年2月,一名姓李的中年男人不远千里从东北赶到绵阳,慎重地将一面绣着“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锦旗赠送给杜主任。这面锦旗,是李先生在完成已故父亲半年前的遗愿!院内,杜晓波推着病历车带着医生在病房穿梭;院外,杜晓波常常为处于癌症晚期的经济困难的病人申请慈善资金四处奔走;为了减轻病人在肿瘤放疗治疗中所受的痛苦,杜晓波带领团队积拓展思路寻求办法,一度几夜未眠。最终,研究成果获得发明专利2项……
在从医20多年,每天平均在病房工作10小时的杜晓波身上,这些故事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颁奖词】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人文关怀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杜小波主任带领着肿瘤科团队,点亮了无数癌症病人的心灯,于黑暗中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代表人物:杜小波
代表团队:肿瘤科
十年磨一剑
【故事概述】
10月25日,第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圆满闭幕。我院普外科阳光圈“降低腹腔镜手术材构比”以技术革新、内涵和成果丰富以及充满激情的讲解演示在全国243个品管圈参赛项目中斩获一等奖。当晚的参赛组员交流会上,品管会委员陈湘热泪盈眶。这泪水不止是喜悦,还有心中那份深深的歉疚。
原来,就在大赛筹备组最后冲刺阶段,陈湘的母亲因眼科手术住进了医院,目送着母亲进入手术间后,照顾母亲和女儿的担子全部落在了丈夫的身上。每天深夜忙完赛筹备工作,陈湘才能去病房探望母亲。就在比赛的前几天,女儿又高烧不止。望着忙前忙后的丈夫,陈湘满心愧疚地说:“过段时间就好了。”丈夫无奈的说道:“过段时间妈也该出院了,女儿的高烧也该退了。”
【颁奖词】
10年的探索与磨砺,到如今的锋芒小试,品质管理委员会的同仁一直在品质管理的路上探索进取。拟定主题、现状把握、查找问题、分析真因、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全院上下正在完成由专业技术管理到全方位品质管理的蜕变!
代表人物:陈湘
代表团队:品质管理委员会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故事概述】
绵阳市中心医院志愿服务起源于2008年“5.12”地震后,经过近几年发展,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医院志愿者服务包括大学生进医院志愿者服务、各乡镇社区敬老院义诊健康教育、网络文明志愿者、“晓燕志愿者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形式包括导医、分诊、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网络文明传播、无偿献血、专科义诊、居家养老护理、社区慢病管理、对口支援等形式。
近年来我院扎实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医院获得全国2015年度南丁格尔“十佳志愿服务队”称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被市文明办评为“志愿者服务先进单位”,当选四川省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部分同志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15年度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优秀志愿者”称号、“无偿献血工作先进个人”等。
【颁奖词】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忘不了第一个来院应征的志愿者——来自宝岛台湾的林妈妈。她热心公益事业,自愿奉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病员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求回报,这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正是志愿者精神的真实写照。爱心传递,将慈善延伸,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让医院充满爱的阳光!
代表人物:林妈妈(台)
代表团队:志愿者队伍
医者父母心
【故事概述】
肩关节镜手术是一项高新技术,医院经多方努力,通过引智项目找到法国肩关节研究院创建人及主席,有着20多年手术经验的布吕树教授。2015年3月,肩关节镜技术引进医院。从此以后,远在法国的布吕树教授不远万里,通过每月到我院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手术、门诊,帮助骨科团队掌握肩关节镜技术。在布吕树教授和骨科同仁的通力合作下,川西北地区的许多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康复。目前,这项技术在川内处于领先地位。
【颁奖词】
高新技术永远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用人无我有打出一片天,布吕树教授和骨科团队给出了一个答案。面对新医改的种种挑战,我们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我们要用高新技术填补空白,我们要用疑难杂症调整病种结构,我们要用仁心仁术给病人最优良的服务。前路漫漫,而我们已经在路上。
代表人物:布吕树(法)
代表团队: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