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中心医院欢迎您!今天是:
您的位置: 绵阳市中心医院 学科建设医疗技术详细

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 省内首个“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在绵启动

发布时间:2019-10-23 本文来源:宣传科 阅读次数:0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建立一整套胸痛患者抢救模式,给胸痛患者抢救留足时间,是众多心血管内科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近日,在绵阳市卫健委的领导下,绵阳市中心医院率先在省内启动的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模式(简称三全模式),可说是为胸痛患者抢救提供了一剂良方。

1019日,来自全国各地心血管医学大咖齐聚中国科技城绵阳,参加中国基层医师心血管病学论坛绵阳市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启动仪式。会上,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阿斯利康三方携手共同启动绵阳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打造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绵阳市胸痛患者的诊疗提供强力保障。

会议由绵阳市中心医院蒋涛副院长主持,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李晓林副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唐强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毛节明教授,绵阳市中心医院鲜于剑波院长,阿斯利康(中国)西区区域总经理黄梅女士,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何梅、绵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罗彩东等出席本次会议,另外还有来自各医疗机构代表等300余人参与了本次会议。

绵阳市中心医院鲜于剑波院长发言表示:绵阳市中心医院作为绵阳市胸痛中心联盟牵头单位,在霍勇教授、唐强教授、毛节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定将不负众望,携手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把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建设好,并将其打造成健康绵阳、幸福绵阳的城市名片,为百姓健康、社会发展立新功!

绵阳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晓林会上谈到:绵阳市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始终将胸痛中心建设放在五大中心建设首位。目前,绵阳市共有13家医院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已建成标准版2家和基层版5家,6家正在建设中。至此,绵阳市已成为全国第23个、四川省首个落地胸痛中心全市模式的城市。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发言强调:绵阳通过一家牵头带动多家、带动区域,形成胸痛中心联盟,通过胸痛中心联盟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胸痛中心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改善预后,形成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和区域救治网络。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是在胸痛中心的建设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做到三全模式,最终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

会上,绵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阿斯利康三方正式签署合作绵阳市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战略合作协议。此次三方战略合作的签约是绵阳市胸痛中心建设的里程碑,也是绵阳市胸痛中心建设新的起点。在"全市模式"建设过程中,绵阳市卫健委、中国心血管联盟、阿斯利康将携手共同构建院前、院内、出院后无缝连接的一体化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全力打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绵阳市民众的健康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大会同时设立护理分论坛、冠脉分论坛、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论坛。共享学术盛宴,共谋心血管事业的发展,共促绵阳市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全面升级,快速、有效救治胸痛患者

目前,在中国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每年高达350万,致死性胸痛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和张力性气胸。这一类疾病均有可能被救治成功,但救治效果具有高度时间依赖性,也就是常说的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胸痛中心的建设,可有效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是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成功率中的关键一环。

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是胸痛中心建设的升级,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符合条件的医院全面建设胸痛中心,将全市的胸痛中心、院前急救机和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对接,以胸痛中心和急救体系为纽带,覆盖全市,借助物联网信息化,打通学科合作壁垒,普及民众急救知识,实现以预防、急救、治疗、康复相结合的全病程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局面,形成一体化的胸痛救治平台。绵阳市开启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意味着要建立覆盖全市的胸痛救治体系,让绵阳市民众在不论在哪个地方发生胸痛,都能够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保障患者的健康。


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