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导尿管的大用途
肿瘤病人肠道放疗过程中,放疗剂量过大,病人的肠道会完全被破坏,病人则会承受生不如死的巨大的痛苦;放量剂量过小,却不能完全杀死肿瘤达不到根治效果,病人还容易复发。怎样才能“鱼与熊掌兼得”,这是摆在众多肿瘤科医生面前的难题。日前,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通过多学科协作(MDT),用一根常用的导尿管,用微创的方式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为此,中央电视台《发现中国》栏目还对这项技术进行了采访。
2013年7月,一位43岁的患者因宫颈癌术后复发住进了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经过检查,她盆腔淋巴结单发转移。院方和患者家属都希望能通过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将病灶完全清除,让病人能够重返社会,重新拥有新的生活。
然而,重重困难摆在肿瘤科主任杜小波博士的面前。因为安女士肿瘤包绕血管,无法切除,只能采取放疗。但是肠道和肿瘤是紧挨着的,肠道在受到放疗剂量到达50Gy(GY戈瑞,放疗剂量的单位)时就会出包括穿孔,溃烂等问题。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在做放疗时给病人照射到50Gy就结束,但是要想将肿瘤杀死,放疗的剂量必须达到68GY;第二种,强行将照射到68GY以上,这样虽然肿瘤细胞杀死了,可病人的肠道完全被破坏,病人不但生不如死而后期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杜小波决定,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这个病员只有单一转移,且较年轻,那对于这种的病人我们就只有眼睁睁看着他走向死亡吗?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很长一段时间,杜小波都被这个问题困扰。“肯定不行!我们至少应该给病员一个根治的希望!”
杜小波邀请了妇产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B超室、病理科等多科室的专家,经过多次MDT讨论,最终决定采取用一种肠道分离装置来进行肠道分离,最终实现几乎不伤害肠道又能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方案制定好了,分离装置的选材难题又摆在了杜小波面前,医学美容用的硅胶、骨科用的骨水泥等很多材料都被尝试过,不是因为植入和取出有困难,就是因为材质会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等原因均被意义否定。最后,杜小波将目光放在了平时最不起眼的导尿管上。经过多次的模拟之后,这种材料不仅对于病人创伤小、无副作用、植入取出方便,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放射剂量的控制。于是,一种腹部放疗用肠道分离装置成型了。
其原理是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在病人的肠道和肿瘤之间,植入一个用导尿管制作的水囊,通过这个水囊把肿瘤和肠道分开一定的距离,从而保证在肿瘤剂量达到68GY时肠道也不会达到50GY。这样就可以对病人做根治放疗,并且不会影响肠道的功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可谓两全其美。
术后,该病员肠道未发生任何损伤,肿瘤消失。2014年复查,局部肿瘤未见复发。同时,这种腹部肠道分离装置临床验证有效,该方法也形成论文被SCI收录,并已经成功申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15 20573560.6)。
创新无所不在,微创再领风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缺少的不是机会,而是思考与发现。这便是在一根小小的导尿管上发生的微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