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创新POEM术式采用食道环形肌切开术,成功解决困扰了北川
吴
先生长达20年的贲门失弛缓症。在不开刀的前提下,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冯凯祥采取支架成型变轨与肌切开同步进行的方式在内镜下为患者打通长期封闭的食道。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开始正常进食。该手术在西南地区尚属首创。
吴
先生因贲门失弛缓症长期吞咽食物困难,影响进食20年之久。平时只要吃一点东西就恶心、呕吐、痛苦不堪。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前,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晚上只能坐着睡觉,稍微平躺,就可能因为食物反流引发窒息。由于长期不能正常进食,
吴
先生
1米
65的身高,体重不到100斤。
经检查发现,
吴
先生是乙状结肠型中最严重的类型的贲门失弛缓症,钡餐造影及内镜发现食管螺旋扭曲型,食管容量可达2500ml。冯凯祥说,一般正常人的食管像一根笔直的管子,食物只是从食管经过。而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呈漏斗状,食物停留在食道,只能像沙漏一样一点点漏下去。
吴
先生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他的食道不仅仅呈漏斗状,而且食管呈螺旋扭曲型,食管容量可达2500ml。吃进去的食物停留在食管,导致
吴
先生说话一直有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这也让他在生活中很是难堪。
由于食管高度弯曲如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隧道相当难建立,依据变形难易程度,
吴
先生这种情况难度相当大。
吴
先生说,曾辗转了很多家医院,得到的答案是可以试一试,但是成功率不高。他失望的回到绵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尽管内镜中心的医生团队也感觉问题有些棘手,但为了
解决吴
先生痛苦,内镜中心医生团队决心力争解决这一难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分析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想同步融合内支架变轨技术及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将蜿蜒的食管安放一预先设计特制的内支架初步变轨,高度扭曲扩张食管部分回缩,带支架建立粘膜下隧道,同步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
经过充分的准备,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的医生团队慎重地为
吴
先生进行胃镜复查,决定迅速手术,术中食管虽较扭曲,手术难度大,但医生顺利地建立了隧道,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下段环形肌及贲门肌肉全层切开,轻松地完成了这一高难手术。用内支架仅作为狭窄扩张术,用作消化道手术前、术中变轨这一术式的改变,使得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大幅提高。
这一创新,得到了国内开展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知名的山西医大专
家毓敏
教授的充分肯定。毓敏教授说,这一术式创新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将该两种高科技技术融合杂交的全新内镜微创方法降低手术风险,可提高严重类型的贲门失迟缓成功率。
据了解,经口隧道肌切开术(POEM)的贲门失弛缓症近3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效肯定,可以迅速解除 贲门失弛缓症 患者的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较为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对同时又憩室型与乙状结肠型特点的复合病例,食管高度扩张如巨大的胃且旋转扭曲,治疗上存在局限性。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不断探索创新,采取支架成型变轨与肌切开同步进行,安全有效地对该类型病例进行内镜手术,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