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援非天使在莫桑比克的难忘经历——病人排队三年等候治疗 治愈后跪谢中国医生
给艾滋病携带者做穿刺时扎破了手指,患者伤愈后给医生下跪谢恩,买一斤生菜要20元人民币……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绵阳援非医生身上。
2010年10月,绵阳404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衡孝来和绵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魏福生,随中国援莫桑比克医疗队来到非洲,成为“中非天使”团队中的成员。
中国医疗队一共有14人,有12名医务人员、1名厨师和1名翻译。衡孝来和魏福生在莫桑比克做医疗救助整整两年。
“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近日,衡孝来和魏福生光荣完成使命,从莫桑比克归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江花琼 朱珠 记者 刘晓东/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绵阳医生奔赴异国他乡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传染病肆虐,缺医少药,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2010年10月,衡孝来和魏福生辗转行程,来到了中国医疗队服务所在的马普托中心医院。这家医院是莫桑比克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也是一所“联合国医院”,有古巴、巴西、葡萄牙、匈牙利、西班牙、乌克兰、越南、朝鲜等10多个国家的医生在那里开展医疗工作。
马普托中心医院是国家级医院,但医院软件非常差,缺医生缺药品。虽说医疗设备有各国援助的顶尖设备,但同时有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在衡孝来和魏福生印象中,很多东西都缺,“缺消毒液、缺碘酒、缺麻药,连手术衣、手术帽、手术手套都缺,医院时不时会挂出手术暂停的告示。”
“这里经济条件不好,老百姓生活很苦,不稳定的因素很多。”最令他们担忧的是,莫桑比克的社会治安。在莫桑比克,医生社会地位很高,收入也高,所以经常被小偷和强盗光顾。在之前援非的中国医疗队,就曾发生过强盗入室抢劫,队员的电脑、照相机以及当地钱币被全部抢走。“我们一般都不出门,晚饭后只在医院里散步,要出去的话,规定至少要有5个人同行。”
“外国同行来这里都是挣美金的,只有我们中国医疗队是义务的。”衡孝来说,在莫桑比克,手术费高得吓人,当地医生和外国医生都是抢着做手术,比如做一个胃大切除,可挣一千美元。“而中国医生做手术,不仅技术好,还分文不取,在莫桑比克很受欢迎,所以很多病人都希望中国医生给他们做手术。”
两次与危险擦肩而过
2010年10月13日,中国医疗队到达驻地三天后,就开始了紧张而繁重的援外医疗工作。
当地数据表明,莫桑比克人均寿命约51.6岁,艾滋病感染率为11.5%。其中新生儿死亡率很高,高达12%,很多小孩长不到3岁,主要原因就是艾滋病。在医院的普外科,60%左右的病人有艾滋病,胸外科病人更多,高达80%。
“我们做手术时,戴两双手套,而且还要穿隔离衣,戴面罩,即使这样高度警惕,也会职业暴露。”魏福生是医疗队里的麻醉师,每天手术前的麻醉难免会接触到血液而发生危险,而他就经历了两次与艾滋擦肩而过的惊险。
2010年底的一天,当地的一个病人要做结肠带膀胱手术,手术前,魏福生给病人实施了全麻,该手术从上午10点一直进行到下午5点,期间经历了几次抢救,虽然魏福生极其注意,但在输血过程中还是发生了意外:在给病人做穿刺时,他不小心把手套扎破了,手指开始出血。
“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魏福生说,在手术前,该病人经检查是艾滋病携带者。他当时赶紧摘下手套使劲把手指里的血往外挤。作为医生,他很清楚艾滋病是可以通过病人血液接触而被感染,尽管只是扎了一下并且戴着手套,可能性很小。但心里还是很恐惧:“要是被感染了怎么办?”
“我们医疗队员经常开玩笑说,染上了,自己牺牲了没关系,可担心自己的名声啊。”为免家人担心,魏福生他们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这一次的惊魂才过去不久,2011年4月,魏福生给当地一个孩子做穿刺时,孩子的血溅到了他的身上,又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孩子立即去抽血化验,结果证实不是艾滋感染携带者,魏福生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但为防意外,他还是吃了药。
“这种药副作用很大,吃后人非常难受,特别是对肠胃的刺激非常严重,使人无法进食和饮水。”魏福生说,“我吃了一个月药,天天吐,只能吃稀饭。”按照医院规定,职业暴露的医生至少休息一周,但因为病人太多,他基本上就没有休息过。
幸运的是,经过多次严格检验结果都是阴性。
患者伤愈后下跪谢恩
中国医疗队的精湛医术在莫桑比克有口皆碑,很多老百姓千里迢迢来找中国医疗队看病。“莫桑比克人在公立医院都享受免费医疗,看病不用支付一分钱,但是要排很久的队。”衡孝来说,当地百姓非常本分,愿意排队等候。有钱人不愿排队,就上收费的私立医院。
2011年底,衡孝来在每周一次的专家门诊中,收治了一位黑人患者。这位患者在几年前遭遇车祸引起腿部外伤,在马普托中心医院已经排队等候三年多,都没有等到手术。他只好在郊区的医疗机构采取换药的保守治疗,最终导致皮肤溃烂,常年流脓。
“医生嫌他伤口太臭了,不愿意给他做手术。”衡孝来了解到,这名患者家里还有2个孩子,家境十分贫穷。于是,他便主动给该患者做清创手术,清理其腿上的炎症。经过衡孝来一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腿部外伤痊愈了,“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患者专程带着全家人一起给衡孝来下跪表示感谢。
“这里的老百姓很憨厚,他不会给你送锦旗,也不会写感谢信,但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感恩之心。”衡孝来说,中国医疗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让当地老百姓很感动,他们对中国医生评价很高,经常有病人给中国医生跪下表示感谢。
2011年11月,莫桑比克一位副总统找到了中国大使馆,希望中国医疗队给他看病。原来,他患有椎间盘突出症,腰和腿疼痛了有半年之久。
衡孝来作为医疗队骨科医生接受了这个使命,每天下午结束了医院的工作后,他就来到总统府,除用药物治疗外,他还用针灸按摩等中国传统医术给副总统治疗。在衡孝来精心的治疗后,副总统症状缓解,腰和腿再也不疼了。
“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医疗队,感谢中国医生。”副总统对衡孝来竖起了大拇指,由衷地赞叹。
驱车千里之外救援
“中国医疗队与各国医生的关系都很融洽。”魏福生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候,当地的黑人医生遇见他,还向其表示祝贺:“中国真厉害,火箭卫星射了一颗又一颗!”
中国医疗队的宿舍就在医院对面,各国医生都知道中国医生医德好,所以常常喊他们到医院去加班帮忙。“嗨,有个病人需要你。”接到这样的电话,魏福生再晚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
2012年2月的一天深夜,从中国大使馆传来消息,一位香港同胞在离他们驻地500多公里外的地方出了重大车祸,指派中国医疗队前去抢救。
“当晚出发的时候是晚上9点,到了现场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魏福生作为医疗队的兼职司机,驾车到达车祸现场后,顾不上开车的疲乏,和队友一起对已经深度昏迷、颅骨缺损的香港同胞进行急诊抢救。
抢救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下午,香港同胞病情才算稳定。随后,中国医疗队又将他转回了驻地进行全程监护治疗。“因为车祸,他当时衣服裤子都是破的。”魏福生说,中国医疗队待这位同胞康复后,又给他捐了衣物,随后还把他送到了机场。
“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是做生意的。”魏福生说,因为那次抢救,那位香港同胞对医疗队心存感恩,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分离两年愧对家人
报名参加援非医疗队前,衡孝来和魏福生就和家人商量过,家里人都表示支持,但是飞机飞离祖国的天空,他们就牵挂起亲人。在莫桑比克的日子里,他们浓浓的乡愁一刻都没淡过,而衡孝来和魏福生两年间都没回过绵阳,网络成为缓解思乡之苦的主要途径。
“每天下班回到宿舍,我们都要把QQ打开,给家人和朋友留言。”魏福生说,莫桑比克和中国有6个小时的时差,加上每天都有很多病人,能与家人和朋友同时在线的机会并不多。
“网络流量很有限,视频聊天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魏福生告诉记者,医疗队4个人住一间房,一个月总共只有10G流量,经常不够用。“有一月我就买了300元卡的流量。”
“这么多年来,她病了我第一次没在身边陪伴和照顾。”衡孝来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
2011年4月的一天,妻子在QQ上告诉他,几天后自己要做一个手术。衡孝来作为医生明白,该手术虽然不算大手术,但还是有风险。最重要的,有亲人在身边,对病人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衡孝来当晚就失眠了。思前想后,最后他只得在网上告诉正在上大三的女儿,让她请假回去陪妈妈。最终,衡孝来妻子手术很成功,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在莫桑比克,生活上也不是很方便。每个周末,衡孝来要和队友上街为医疗队买菜。当地人以水果、海鲜为主,基本上没有吃蔬菜的习惯。市场上的蔬菜大多是进口的,价格特别高,一斤生菜竟卖20元人民币。
尽管有种种困难,让衡孝来他们感动的是,在菜市场与当地的黑人商贩讨价还价,从当地人口中还能听到几句夹生的中国话。“当地人很爽朗对我们笑,你能感觉这笑声是发自内心,很真诚。”
“平时走在路上,经常有当地人跑过来向我们致意,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和友好。”衡孝来和魏福生都表示,那种骄傲和自豪,是他们在国内做医生从来没有体会过的。